云县生态土鸡:绿水青山间的“金凤凰”
生态养殖:山林间的“天然牧场”
云县生态土鸡的“金招牌”,源于其独特的养殖模式。在海拔1200米至1800米的茂兰镇多依村,华荣生态养殖园的山地鸡过着“林中别墅”般的自在生活:清晨,它们在核桃树下追逐嬉戏,啄食林间虫蚁、青草;正午,它们登上枝头“高歌引颈”,畅饮山间清泉;傍晚,养殖员一声召唤,成群结队的土鸡从四面八方聚拢,场面蔚为壮观。
“我们的鸡喝的是山泉水,吃的是玉米、畜牧草和林间虫草,预防疾病全靠姜、蒜、扫把草等中草药。”养殖园负责人李淑媛介绍,这种“跑步鸡”“林中鸡”“天然鸡”的肉质紧实、口感鲜美,鸡蛋蛋黄饱满、营养丰富,深受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消费者青睐。目前,养殖园年出栏土鸡13万羽、鸡蛋50万枚,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5万元。
在幸福镇幸福村浪坝箐林下养鸡场,养殖场负责人张海涛表示:“我们采用‘树上挂果、林下养鸡’的立体模式,土鸡在林间自由觅食,既节省饲料成本,又提升肉质风味。”今年以来,养殖场已出售土鸡1万余只,每公斤售价50元,产值达70余万元。
产业升级:全链条发展筑牢富民根基
云县生态土鸡产业的崛起,离不开全链条的深度布局。通过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全县已建成3家规模化养殖龙头企业,形成“脱温—养殖—宰杀—运输—销售”一体化格局。在爱华镇大树村,家兴林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500亩养殖基地内,8000平方米标准化圈舍与5万羽存栏土鸡交相辉映。合作社理事长李云宏说:“我们统一提供种苗、技术、防疫和销售服务,社员养殖的山地鸡平均每公斤售价50元,年产值突破70万元。”
为提升产业竞争力,云县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专家工作站,培育出“云县山地黑肉鸡”优良品系,实现畜禽良种化、养殖设施化、生产规范化、防疫制度化、粪污无害化“五化”发展。目前,全县生态土鸡年均存栏超300万羽,出栏700万羽,产值达4.5亿元,带动8.7万户农户年均增收5600元。
品牌赋能:非遗技艺+电商“出圈”
在品牌建设上,云县打出“文化+科技”组合拳。一方面,深挖“云县鸡肉米线”“云县手撕鸡”等非遗美食文化,推动“云县山地黑肉鸡”地理标志商标注册,培育出“大树茶园鸡”“咪咾姐”等10余个特色品牌;另一方面,依托沪滇协作平台,通过“县长直播带货”、电商技能培训等活动,拓展线上销售渠道。
“柴氏手撕鸡”第五代传承人柴荣华表示,公司以“订单式”收购山地鸡,年加工销售20万羽,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,产品远销**各大城市。而在大树村,村民们依托“云县鸡肉米线”品牌,将土鸡与米线结合,打造出“一村一品”生态旅游示范区,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、品尝农家美食。据统计,**已有1000余家“云县鸡肉米线”门店,日均销售山地鸡2万羽。
绿色未来:生态与经济“双赢”之路
“林下养鸡不仅让农民增收,还促进了生态循环。”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斌算了一笔账:在核桃林下养鸡,鸡粪为树木提供有机肥,减少化肥使用;鸡啄食害虫,降低农药残留;而树木为鸡提供遮荫,提升肉质风味。这种“上有果、中有茶、下有鸡”的立体种植养殖模式,使林地综合效益提升30%以上。
目前,云县正规划建设畜禽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,推动生态土鸡产业向预制菜、生物医药等领域延伸。刘斌表示:“未来,我们将以‘绿色云品’为引领,打造百亿级生态土鸡产业集群,让更多大山里的‘金凤凰’飞向**人民的餐桌。”
结语
从山林到餐桌,从“土特产”到“大产业”,云县生态土鸡正以生态为底色、以科技为支撑、以品牌为引擎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如今,一只只土鸡不仅“飞”出了大山,更“飞”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,成为云县绿色发展的“金名片”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